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工艺系2015年的学生毕业创作。作品来自于公共艺术、现代实用、综合材料、陶艺四个具有不同差异性的工作室。展览在尊重各个工作室特点的前提下融合观念和媒介,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前瞻性的当代手工艺探索。

“以物观我,物随心生,境由心造”,境界乃艺术的最高标准,亦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灵魂。工艺系毕业创作强调美学价值关怀下的审美描述,超越传统工艺框架限定下的心物交融的当代手工艺概念,将观念与材料,精神与物质建立在一种总体的作品结构关系中,使心性和体验非逻辑和神秘的部分与存在世界在心手相生的观照中链接,从而形成多层次融合的、艺术性的意义系统。

工艺系毕业创作的艺术性体现为传统古典美学范畴、现代美学体系和当代美学思潮的多项融合——传统美学提供了视知觉普遍的美学标准;现代美学建立了一种可以被系统化和理性化的教学模式;当代美学提高了教学的学术高度和开放性。这种多重艺术审美观的交织扩展了对于工艺的理解。

另一方面,工艺系毕业创作又重视设计的实用性,强调作品的功能、环保、设计被生产的可能性、设计被生产后的积极的后续社会效果等。

“以物观我,物随心生,境由心造”。在此,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每一个鲜活的年轻人对于艺术的思考及实践,亦期待着在和观者对话中绽放出新的艺术生命。感谢领导的支持,教师的辛勤辅导,学生们的艰苦付出。

二等奖作品










 

工艺系/公共艺术工作室

作者:陆珮瑜 鱼梦皎

作品:《绊》

材料:陶瓷 金属 纤维

尺寸: 30cm*37cm*18cm 7件

指导教师:王檬檬 王晶 徐立乾 宋伟

作品阐述:

“绊”意指为个体与个体间的羁绊,将完整的人体分离成一个个单体,这些单体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对照的,这是第一层“绊”。另外,每一个身体部位上的伤口下又深藏了新生的婴儿,即母体与子体之间的“绊”。在材料方面以陶瓷为主,以蕴含联系之意的金属与蕴含包含之意的纤维为辅,表达了生命总体与个体相互之间的羁绊是不可分割的。

导师评语:

双手、双脚等对生的人体部位往往被视为不可分离的和相互对称的照应关系,对称体貌获得青睐是因为对称是我们视觉系统恰好能获得的最强烈反应的印象。这种视觉印象是人类从远古进化而来,有时也被视为自我迷恋和自我矛盾的象征。《绊》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这种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心理和情感,灌浆浇铸的陶瓷和金属丝、毛质纤维等综合材料的使用使材料的轻重、粗细、柔软与脆弱等对比关系集于一体,犹如女孩儿细密的心思,不可言说。









工艺美术系/公共艺术工作室

作者:刘芬芬吕紫圆

作品:《记·忆》

材料:毛毡 pu皮 金属

尺寸:35*25*10cm *15

指导老师:王檬檬 王晶 宋伟 徐力乾

作品阐述:常常听爸爸妈妈讲起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像收音机、磁带机、音响电视等等在他们那个年代都是非常珍贵和奢侈的东西,而如今却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因此我选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卡带机、磁带等物品的造型,运用于一系列的箱包设计之中,意在唤起那个时代的记忆。同时大胆借鉴波普艺术中的绚丽色彩,并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设计出此系列超平面风格的包具。

导师评语:人们或多或少总是对某一种老事物怀有一种特别的恋旧情感,并深深地埋藏在记忆深处,随着时光荏苒,记忆中的某些印象越来越清晰可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卡带机、磁带等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当它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作品《记·忆》以那个年代具有象征代表的录音机、卡带、收音机等物品为创作原型带入现代设计理念,并大胆结合波普艺术中的绚丽色彩元素设计出包具,进而采用彩色毛毡作为主要创作材料,打破了传统包具以皮革、棉、麻、帆布作为主创材料的制作理念。








 

工艺美术系/公共艺术工作室

作者:张泽鹏 陶志国

作品:《圣械》

材料:金属

尺寸: 75cmX75cmX75cm 5件

指导教师:王檬檬、宋伟、徐立乾、王晶

作品阐述:工业化时代通过对机器零件的解构,欲想创造出带有未来气息的机械生物,在冰冷的铁器中制造出具有温度的生命感。探索“铁”这种媒材特性,在语言表达中有所拓展,打破了铁器冰冷的特质。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发现。

导师评语:以往看到的这类金属作品大多以模仿再现的形式出现的。而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未来想象。在外太空里类似机械交错的物体中,似乎有种空间模糊性,混杂着一种有点陌生的未知,那些机械组合在一起的大体快又好像有他们的生物性和有机性。斑驳的色彩,零件的交错,给观者一个特殊又紧张的星际氛围,也给未来的未来留下了更多的想象。








 

工艺系/公共艺术工作室

作者:刘茸 孙瑶

作品:《双生》

材料:棉麻 丝线

尺寸:80cmX80cm(15件)

指导教师:王檬檬 王晶 徐立乾 宋伟

作品阐述:

《双生》采用棉麻与丝线这两种材料,用打结和缠绕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刺绣手法。表现同一个人性格上的两个极端,用同类色勾勒正负两极的两个人物形象。一个形象是另一个形象隐喻中的倒影,冥冥之中还会有另一个你,相守不相对,相离不相认。一条条黑色细垂的丝线暗中将他们相连,是一个暗示,一个预告。

导师评语:

通常我们在观看意见刺绣作品时总是陶醉于细密的针脚和独特绣工所带来的细腻和光滑的丝一般的质感,而这件刺绣作品的表面却毛糙、轻率,布满了针脚堵塞时的线头,如同率性的素描划过纸面下速度的痕迹。为什么刺绣就必须是精美和优雅的呢?为什么速写的杂乱松散的线条不能成为刺绣的元素呢?这件作品就是以传统刺绣的方法来传达一种当代艺术的观念,充满反思精神。以观念出发的刺绣作品自然已经超越了技艺本身的局限,艺术对工艺和技法的影响和融入使这件作品有了欣赏意外思考的余地。








 

工艺系/公共艺术工作室

作者:刘婉霜、何佳乐

作品:《滋生》

材料:羊毛、针、竹签

尺寸:190x100cm

指导教师:王檬檬 王晶 徐立乾 宋伟

作品阐述:

毛绒纤维给观者的第一印象是温暖柔软的,但我们却把木刺和针与羊毛这种纤维材料做成强烈的对比,使之形成一种排斥感,让人观看时产生一种矛盾感,引发人们更多的对于自身价值的思考。

导师评语:

这组纤维作品蕴含着她们对生活细腻的情愫体验和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并通过多种传统和现代的艺术手法,如擀毡和针毡。敏感轻松的造型构建出来。这是组有灵魂的作品,天真又不失掌控的能力,她们可以走的更远。








 

作品文字信息

系别: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2班

作者:葛鹏涛

作品:《“罐”于生活》

材料:陶瓷

尺寸:7x(52x25x25)cm

指导老师:陈琦 刘训立

作品阐述: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能源的开发与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我们社会进步的重大基础,但是在这些的背后往往有着深深的负面影响,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生活压力问题、智能手机问题等等。选取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个形象,又能代表能源的缩影“煤气罐”,附加一些具象的形象,用陶瓷这种材料并以写实手法,揭露部分社会现象,希望给人们以深深反思。

导师评语:葛鹏涛在传统陶瓷艺术工艺和技法掌握的基础上,立足对当下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关注和意义的衍变,在借助一种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造型—“煤气罐”的基础上,巧妙布局、精心制作、灵活“塑造”了社会众多的话题和问题,借喻“煤气罐”现实使用性的基础上,隐藏了危险信号的两面性,有效利用则宜,反之则害。对热点毫不避讳,比如人们生活的菜篮子、城中村建设、传统文化的危机、手机的负面影响、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弊端等等问题,映射社会现象,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和真谛所在,承担了艺术的社会责任,担当了艺术应该的社会担当。








 

系别: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1班

作者:文博洋

作品:《下一站,家》

材料:陶瓷

尺寸:30*20*65cm 40*25*43cm

指导老师:陈琦、刘训立

作品阐述:

在每座繁华城市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独特的群体---农民工。他们为家中老父幼子,四处奔波,四海为家。而蛇皮袋、破箱子就是他们标配的行囊,行走、奔波就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因此,我以农民工行囊为元素来还原农民工的迁移文化。整组作品以陶瓷材料进行塑造,采用多种陶瓷成型手法,并用釉色尽可能的还原物品真实度,直白的表述并营造农民工即将前往下一个城市的场景。对农民工而言,下一站是哪里,哪里即是他的家,而行囊就像是他们心中最温暖舒适的家。我希望利用我的这组作品,能让人们更深切的关注农民工这个辛苦的群体。

导师评语:

《下一站·家》是一个关于农民工赶车回家的话题,作品不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以一种借代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细节看待问题,在表现生活化镜像的同时,充分发挥陶瓷艺术材料语言的优势,生动形象地述说了那熟悉的一幕辛苦。








 

系别:工艺美术系

作者:高敏

作品:《植物方程式》

材料:陶瓷、木料

尺寸:55cm*35cm*65cm *6组

指导老师: 陈琦 李黎

作品阐述:每每发现土中冒出稚嫩的青草,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会有一种纯净的喜悦之情, 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是一棵树,一株小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化,这种生命力的彰显也是一种永恒和无限,我们本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自然中植物的本身具有奇特花纹或带有肌理感,我也尝试着利用不同的釉料,不同的配色方式呈现出植物本身的缤纷色彩,带有一种朦胧的梦幻效果。

导师评语:这组《植物方程式》色彩绚丽,整体具有新意。作者从生活中有所领悟,将个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会融入到了作品当中,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植物生长的不断循环往复,包含着无穷的意味。用生物学去理解它是科学元素,而用佛道观去解读它是轮回,无论怎样,它是彩色的、是斑斓的,是长在心田的、是成于阳光的,也是朦胧的梦幻、也是清晰地轮廓,是每个人儿时的奇异旅行、也是作者的内心“方程式”。








 

系别/工作室: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2班

作者:王琦

作品:《桎梏·笼系列》

材料:陶瓷、金属

尺寸:385cmX60cmX55cm

指导老师:陈琦、刘谦

作品阐述:如今大多数人都被困在在城市森林里迷惘,漂泊,流浪。被生活束缚住,找不到逃离的出口和方向。“渴求自由”这四个字便成了我当初构思这件作品时的中心词。每个人都像被困住的鸟,内心向往飞翔,却又被现实捆绑。作品由171个独立的小人组成,其中每一个个体身上都被十字绳结捆住,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牢笼。身上又用釉上彩绘制出了只只翩翩舞动的飞鸟,象征着内心对自由的向往。黑色的牢笼与彩色的飞鸟产生强烈的冲突和对比。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导师评语:王琦的这组作品,采用重复的表现手法,翻模、注浆、印坯等成型工艺手法。经过一个个精细的打磨,烧制,绘制。加入手绘釉上新彩两次烧制而成。作品形式新颖,气势强大,富含形式美。黑白与彩色,紧凑的牢笼与自由的飞鸟让观者有种压抑又自由的冲突美感。在这个光速运转的社会,每个人都达不到绝对的自由,可是我们却拥有向往自由的权力。相信很多人都会在这组作品中找到共鸣。








 

工艺美术系/现代实用工作室

作者:程辉、殷宪水

作品:《拒绝与束缚》

材料:玻璃钢

尺寸:30cmx40cmx50cm(6件)

指导老师:邢戈 张潇娟 李喆

作品阐述:作品创作来源于对人和动物存在的形态进行思考。以动物形体拟人化的语言方式的变化夸张揭示了社会中人与自然现存的矛盾形态,运用装饰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拒绝杀戮和拒绝束缚的思想情感。

导师评语:作品以动物形体拟人化的语言方式引发现者思考,其形体的变化夸张揭示了社会中人与自然现存的矛盾形态,运用装饰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较好的呈现出拒绝杀戮和拒绝束缚的创作思想。






 

工艺系/现代实用工作室

作者:刘辉溪 龚艳玲

作品:《魅》

材料:玻璃钢

尺寸:30cmx25cmx40cm (6件)

指导老师:刑戈、张潇娟、李喆

作品阐述:

人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认识,也就是对事物的集中反映。想法是人的思维活动达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闪亮点,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于是我有了自己初步的创作思想,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自己创作的思想。采用人体骷髅的恐惧感来结合这些浮夸的姿势。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冲击。用这些姿态来表现人性的反面,致命的诱惑。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导师评语:

魅是一种诱惑,如同一杯有毒的美酒,在当今社会有太多我们无法抵挡的“魅”。作品运用装饰雕塑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一思想。各种扭捏作态的小骷髅,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妩媚,单色烤漆下隐隐透出一抹血色,对人类既是诱惑,也是警示。








 

作者:赵晔 魏晴雨

作品:《犀牛》

作品阐述:

现在犀牛濒临灭绝,很多偷猎者都对犀牛角进行屠杀,作为药材。政府现在也开始保护起大犀牛,如果猎杀者还是这么猖獗,环境污染还是这么严重,那么我们以后只能以雕塑,图片,还有视频的形式再了解它了。

我们按照犀牛1:1的比例做的,选用的是镜面不锈钢材质。犀牛整个是用很多切面表现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需要做出3D图,然后分解,算出坐标,焊接金属架子。然后再现场裁切镜面不锈钢,根据架子进行满焊,最后进行多次打磨,成镜面效果。

导师评语:

犀牛濒临灭绝,但很多偷猎者进行屠杀、取角,作为药材获取暴利。作品以雕塑的语言还原生物形象,金属材质的块面表现出猎杀过程的冷漠与残酷,作者按照1:1的比例完成作品,选用镜面不锈钢材质多切面表现,制作工艺及程序需要精确计算,材质的独特质感传达给观者理性、冷静、需要多方面考虑环境问题的创作主题,视觉冲击感强烈。








 

工艺美术系/现代实用工作室

作者:马思源 王松

作品:《消失的光年》

材料:铜 漆

尺寸:28x30cm(8件)

指导老师:邢戈 张潇娟 李喆

作品阐述:

作品以刻铜墨盒的形式呈现,采用铸铜和锻造两种形式结合,通过描绘海洋与鱼和谐静谧的画面,借用传统铜墨盒外形加以创新,渲染祥和宁静的艺术境界,这种感觉再与当下生活躁动与不安形成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师评语:

深入研究传统铜墨盒造型与现代装饰纹样,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从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对铜墨盒的再创作,也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重新审视和继承发展,延袭铜墨盒的精湛的制作,为其注入全新的图案形式再创作,赋予了铜墨盒新生的意义。希望把被人们遗忘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刻铜墨盒,真实、系统、多角度的展现出来。








 

作品信息:

题目:《杯为山,茶作水》

材料:金属家具

尺寸: 200cmX160cmX35cm 150cmX60cmX35cm

创作时间: 2015

作者信息:

惠艳婵 王航峰

作品阐述:

“茶会谓一期一会”这是日本著名茶道大师井伊直弼在《茶汤一会集》一书中所言,它意在提醒人们珍惜时间,珍惜每一次喝茶的缘分。我也喜欢喝茶,看到他对茶道如此纯粹的态度很是敬仰,所以就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茶海来。创作灵感来源于折纸,以不规则的几何形拼接而成,用钢板生锈和不锈钢镜面两种材料结合,同时它的排水部分做凹槽处理。希望用它来饮茶的人也可以抱着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心情对待它,享受喝茶时的每一分、每一秒。

导师评语:

自古茶佛不分,茶禅一体,茶中有禅,禅借茶悟。同时,作者又融合了道家“独与天地相往来”、“天地合一”的自然山水观精神,通过山水体悟自然,将这种自然的“原天地之美”、“与道合一”的观念浓缩为现代主义的一次实验。将自然山川景象抽象为用不规则的几何形拼接、重组而成的异形茶海;周身用钢板做生锈效果,隐喻山川的沧桑厚重;顶面用不锈钢做镜面处理,象征清冽的林泉。在“杯为山,茶作水”的意境中去品味茶艺那种“清泉初沸、悬壶高冲、玉液移壶、三品得趣”的情怀。










 

工艺美术系/综合材料工作室

作者:董哲、宋洁琳

作品:《秘密花园》

材料:玻璃钢 烤漆

尺寸:57*40cm*6个

创作时间:2015年

指导老师:高蕾、孙鹤来

作品阐述:

床是欲望的乌托邦,情感的归属地。不同的张床有不同的人的味道与痕迹,在床上占据了我们人生一半的时间,也许在床上是一场行为艺术,每个人都是行为艺术家。伤心时在床上偷偷哭泣,欲望时在床上悄悄释放,夜里做梦了床便是保护你的金盔甲,床上的痕迹恰恰证明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了我们的情感。

导师评语:

这是一次关于青春焦虑、困惑的记录,主体隐退在“物”的寂静无语的等待中。在这里,主体的“缺席”恰恰是对于曾经“在场”的证明。“物”以它的不同状态呈现暗示了主体的存在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使观众参与了窥视青春隐含赤裸、羞涩、迟疑、放恣的过去时间轴上的一段时刻------那是褶皱绽开的分岔小径,是我们的秘密花园。








 

工艺美术系/综合材料工作室

作者:杨霞玲 田雨虹 李潇

作品:《扎哈的盛宴》

材料:玻璃钢 烤漆

尺寸:60cm*90cm*10个

创作时间:2015年

指导老师:高蕾、孙鹤来

作品阐述:该作品是研究流线型美学,通过玻璃钢和烤漆的完美结合来凸显流线型的婉转和迂回,作品通过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来彰显流线型美学,通过这中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超越可视世界的感觉,表达艺术的绝对性,通过各种基本要素的构成并遵循其自身的普遍规律去创造“纯粹的艺术”,从而象征着新时代的秩序与和谐。

导师评语:作品以想象性的构架展开,铺叔了女性建筑结构主义的大师扎哈哈迪德对于观者的一场盛宴预约。这些随型的、流动的盘子在一种自然主义品味中穿插着扎哈哈迪德的强硬、激越的风格。重组的碎片几何结果和流动性结合机能与空间,创造出了丰富和形式充盈的

盛宴描述。它提醒人们原野穿越山川,河流蜿蜒,山峰挺立的瞬间爆发,展示了一个人造景观与自然的融于关系,是这种蕴含着巨大巨大能量的空间组合在“无重力”的感性流动中,在简约交合复杂的构建中清晰出一个更新的轮廓,一场女性主义的想象。

 

 

2015届工艺美术系本科生毕业展(二等奖作品)

作 者:admin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工艺系2015年的学生毕业创作。作品来自于公共艺术、现代实用、综合材料、陶艺四个具有不同差异性的工作室。展览在尊重各个工作室特点的前提下融合观念和媒介,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前瞻性的当代手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9-8822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