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云展厅 | 《玻璃工艺二窑铸玻璃》课程结课展览

2025-04-26

工艺云展厅 | 《玻璃工艺二窑铸玻璃》课程结课展览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2025年04月26日 17:20                                                                                                                      
图片
图片


《玻璃工艺二窑铸玻璃》

课程结课展览

图片

前言


    《窑铸玻璃》课程是工艺美术系陶瓷与玻璃工作室的玻璃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了艺术与工艺的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玻璃艺术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以及工艺技能。它是本科三年级的玻璃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玻璃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能掌握玻璃材料的特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方式,关注国际玻璃艺术发展,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前期通过烧制试片的方式初步掌握了玻璃粉烧的特性,后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创作方案,守正创新。课程以玻璃粉烧技艺为基础,逐步深入,引导学生从玻璃原料的制备到方案设计,以及色料的选取和加工处理,到最后呈现成型。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从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对艺术家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欣赏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跳出传统框架,进行自由创作。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窑铸玻璃课程中亲手操作各种仪器和设备,学习玻璃的制作和加工技术,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亲身体验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三是加强学生对窑铸玻璃工艺的了解,以及石膏、硅胶等模具的制作。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对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    

    通过为期五周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从玻璃艺术的经典作品中领会到窑铸玻璃的魅力,认识到玻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还可以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展现玻璃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找到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趋势,领略玻璃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联系时代背景,创造属于学生自己表达的窑铸玻璃设计,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埋下坚实基础。

 

授课教师:石成

                            2024年3月27日


参展作品


图片

《异质·共生》

作者:白心如  

    三件玻璃雕塑——西瓜外皮下包裹猕猴桃的剖面。半透明材质凸显猕猴桃的籽粒,在瓜皮纹路中若隐若现。通过玻璃的欺骗性质感,构建看似合理实则荒诞的"杂交生物",质疑我们对有机形态的固有认知。异质共生的生长模式暗示人工干预下的自然异化。


图片

《环生》

作者:周昊楠

     以数亿年海洋活化石鲎为魂,玻璃粉烧凝成时光琥珀。三枚古生物环绕圆环,天青至钴蓝的血液色谱间,流淌着海洋的呼吸韵律。半透材质中光影浮沉,凝固的生命力在蓝调中永恒脉动。

    圆环既是生命轮回的图腾,亦是跨越时空的哲思载体——当沧海化作霓虹,这抹未曾褪色的蓝,终将成为丈量文明与自然的天平。


图片

《蓝缕映雪·藕脉》  ——冰痕未染的天地色谱

作者:陈芙蓉

    此作以一片藕为媒,在玻璃的冷酷理性与生命的混沌感性间架设桥梁——雪白是文明的遮罩,蓝缕是认知的伤疤,绛孔则是永恒涌动的生命原浆。当工业粉烧遇见生物形态,物性便在火中重获诉说天地玄黄的古老语法。


图片

《蛙纪年》

作者:郭禹鑫

     本作品采用玻璃高温粉烧工艺,正面二维塑造出具有纵深感的三维青蛙造型,背面模拟呈现荷叶脉络细节。整体通过仿化石质感处理,在保留当代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融入古雅肌理,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交融。设计意图通过材质转化与仿古效果,传递自然生物历经岁月凝练的美。


图片

《我知道故事的结局》

作者:胡娆

    尝试用玻璃媒介凝固住镜面对准自我反射成像的时间节点,将碎裂的镜面重新组合成立体的塑像。作品造型意图向观看的人传达出不安的消极情绪,对外叙述的同时重塑着自身的精神面貌,企图利用解构自身这一表现行为引起人们心中常态化的恐惧的权威地位的再关注和思考。


图片

《霓虹肠羽录》

作者:贾从远

    在完成它虫生最英勇的冲刺后,羽化为凰,只身坠入氤氲


图片

《幻蓝拼影》

作者:李潇蕊

    在静谧的暗调空间里,灯光温柔洒落,如月光倾泄。两块由蓝色玻璃材质打造而成宛如深海精灵,曲线曼妙,光线穿透,琉璃内部光影摇曳,映出迷人光泽,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似在诉说深海幽梦,神秘而迷人,它们可不只是静态的艺术品,将它们拼凑在一起,就如同搭建梦幻积木,能变幻出别样造型,解锁更多奇妙可能,带你畅游创意与艺术交织的天地。


图片

《素影银杏》

作者:刘珏艺璠

    这件玻璃作品取意于银杏这一蕴含深厚佛教寓意的植物。银杏在佛教文化里象征着不受风尘干扰的纯净,常与禅意、智慧相连。透过澄澈的玻璃材质,仿若能窥见佛教所追求的清净本心。当光线洒落其上,让人在观赏的同时,寻得内心的宁静与祥和,体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意真谛。


图片

《陪伴》

作者:马博雅

    本作品造型来源于从小到大陪伴的毛绒玩偶,质感是柔软,抚摸和拥抱的时候有很大的安全感。作品上运用了印压,在透明基底上镌刻出深浅交错的痕迹——或如指纹般细密,似年轮般层叠。这些自然生长的纹理既呈现时光的物理性磨损,亦隐喻着亲密关系中的情感积淀。当光线穿透玻璃体时,悬浮的微气泡与折射的光斑在空间投射出虚实交错的投影,使物质性的裂痕转化为温暖的生命叙事,诠释陪伴在岁月长河中悄然生长的永恒性。


图片


《冰冻之袋》

作者:任珂奕

    《冰冻》是一件极具创意与深意的玻璃作品。其以手提托特包为原型,采用玻璃材质模拟出冰冻的视觉效果。包体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仿佛在低温中瞬间凝固,又似在悄然融化。

    作品打破常规包袋的规整形态,借“冰冻”这一意象,探讨物质的存在状态与时间的关系。一方面,“冰冻”象征着物质的暂时定格,如同将某个瞬间永恒留存;另一方面,又隐喻着看似坚固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暗示时尚、消费等文化现象的短暂与虚幻。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表达,引发观者对物质、时间、消费文化等多维度的深度思考 。


图片

《幻影岁月》

作者:唐茗梓

    《幻影岁月》以独特玻璃材质模拟树皮形态。其表面纹理仿若真实树皮褶皱,在光线下闪烁晶莹光泽,似诉说自然沧桑与坚韧。作品将自然元素与玻璃工艺巧妙融合,打破传统材质界限,带来视觉与触觉的全新体验,展现自然之美与艺术创造力。


图片


《溯时》

作者:吴兆萱

    玻璃材质本身很纯净又带有朦胧质感,恰似时间缥缈。  

    北斗七星图案是时间与方向的指引者。在本作品中,星芒似乎被岁月晕染,不再锐利清晰,象征着时间的缥缈与难以捉摸。螺旋纹路与七星图案相互缠绕,像是过去与未来在时间维度里的交织。盘面上模糊的人影,那些斑驳痕迹与模糊数字,是被遗忘或难以重拾的记忆碎片,人影似徘徊似驻足,感受时间流逝,彷徨无措……


图片


《离合之齿》——以玻璃凝固的生命絮语

作者:吴伊萱

    这件牙齿装置,内部游走着铜丝烧灼而成的青蓝色脉络。当光线穿透半透明材质,那些被高温熔铸的金属血管便如记忆化石般显现,在齿冠与牙根之间编织出液态的时光。

    牙齿是人体唯一主动选择离别的器官。乳牙坠落是成长的献祭,智齿拔除是成年的割礼,假牙入驻则是岁月必经的妥协。我以粉烧和铸造法复现牙齿的每一次告别轨迹——铜质血管在摄氏八百多度的窑火中与玻璃共生,模拟生命体在分离时刻的复杂肌理。当熔融的硅酸盐包裹着氧化铜的青色,恰似那些注定要消逝的事物在记忆里永远保持沸腾的温度。

    当我们将分离视为动词的完成时态,牙齿教会我们另一种语法。在这件作品中,破碎是完整的前奏,脱落成为新生的仪式。那些被铜丝缝合的裂痕,被玻璃固化的缺口,都在诉说:真正的告别从不是失去,而是将某部分的自己永远寄存在光的折射里。就像智齿离巢后在牙龈留下的凹槽,终将被记忆的琥珀温柔填满。


图片

《盘根盆》

作者:李艺鸣

    盘根之木经万年流逝,独留根部于此,聚时间之精华。


图片

《疲泣之木》

作者:杨浩东

    木之强,以至于,其一旦遇雨,便会哭泣:"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 水龙吟)。"


图片

《冬捕掠影》

作者:邢航

    本作品以北方冬捕为创作核心,通过传统窑铸玻璃工艺,结合现代材料语言,展现冰封湖面下涌动的生命力。采用多层玻璃料堆叠浇筑,使钴蓝与透明玻璃自然交融,形成冰湖特有的深邃质感。  创作过程中刻意保留窑铸时产生的微小气泡,这些随机分布的气泡群在玻璃内部形成冰层断裂般的天然肌理。通过副型模具压制技术,在玻璃内部塑造出浮雕般的鱼群形态,鱼身线条随光线角度变化若隐若现。当自然光穿透作品时,气泡与鱼群的折射形成多层次的光影交织,营造出冰下暗流涌动的动态视觉效果。


图片


《剪韵·她衣》

作者:张雨

    提取其标志性的高饱和色块(大红、翠绿、明黄)与对称式花卉纹样,通过玻璃粉烧的透光性与层次感,模拟剪纸的镂空效果。  

    胸罩罩杯部分以放射状太阳纹(库淑兰经典符号)象征女性生命力,肩带融入剪纸“抓髻娃娃”变形图案,隐喻生育与守护。  

    内衣作为最亲密的女性服饰,被赋予公共叙事性——打破“私密与公共”“民俗与当代”的边界。  库淑兰的“乡土美学”与亚非拉文化并置,探讨全球南方女性手工艺的共性与抗争。  


图片

《透隙共生》

作者:张竣迪

    这件装置以透明玻璃砖与天然麻绳构建视觉对话。两块手工铸造的长方形玻璃砖在通透基底中融入浅绿与钴蓝玻璃料,模拟水体与天光的自然色谱。玻璃内部以精密钻孔工艺贯穿垂直孔道,粗砺麻绳从中穿行缠绕,形成刚柔并济的支撑结构。作品底部堆叠的麻绳网络既是基座亦是延伸,暗喻工业材料与自然元素的共生关系。光线穿透玻璃时折射出渐变光斑,在麻绳肌理上投射出虚实交错的阴影剧场。


图片

《影子》

作者:朱申琪

    这件艺术作品,以透明的玻璃材质作为媒介,在空间角落中构建明暗交错光影。它似在演绎时间的流逝与物质的变幻,将自然的质朴与艺术的抽象完美融合,给予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图片

《禁止饮水》

作者:义腾博

    不喝水。


图片


《理韵》

作者:师鑫阳

    当代玻璃艺术装置以亢龙佛像为灵感蓝本,通过解构传统造像的刚劲曲线,熔铸于流动的玻璃介质中。使佛像的龙形背光化作液态晶体凝固的瞬间,表层裂纹暗合


图片

《时间的痕迹》

作者:余采奕

    时间是人类丈量物质变迁的尺度,沙漏中水的流淌,是时间对鱼类的无声丈量。万物在时光长河中悄然蜕变,无论是否沧海桑田,这些变化都镌刻于时光褶皱之中,静默的凝固在永恒的原点。

    本作品以沙漏分割时光刻度,借水流演绎鱼的生命形态,通过液态媒介的时空转化,旨在呈现生命在时间维度中留下的痕迹。


图片

《振幅的遗迹》

作者:吕昕源

    这件玻璃作品将无形的波动固化为透明物质。俯视的波形与侧面的阶梯结构形成力学对峙,振幅的不确定性被强行定格。表面划痕是频率衰减的物理证据,而透亮的材质则成为光的囚牢——强光穿透时,每一道伤痕都折射出被驯服的波动轨迹。作品以工业标本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振幅从活跃到静止的全过程,最终只留下光的残响与玻璃的沉默。


图片

《雪霁·容川》

作者:杨甜

    作品的设计灵感是对自然界设计,造型简洁优美,以玻璃粉烧工艺,巧妙捕捉冰雪初融的静谧与生机。以半透明玻璃模拟冰晶消融质感展现自然之美。其开放式的器型象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传递“有容乃大”的哲思。









新媒体负责人:赵莉 、高蕾 、刘谦

指导教师:石成

执行负责人:张国荣、张泉林、魏慕晗、潘雨轩

编辑:李慧颖

图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9-8822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