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出发·苏州
苏州是我们此次毕业考察的第一站。10月9日我们来到了苏州,苏州是一个极具江南风情的城市,俗话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们穿梭在这座现代艺术与古色古香融合的城市,桥头的阿爷用笔墨丹青,勾勒出扇面里的非遗传承,转角的阿婆们串着布满香气的茉莉,成群的锦鲤和树影斑驳的石墙,乌瓦白墙都融在了灼热的阳光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最诗情画意的一面。
苏绣小镇
10月1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苏绣小镇参观,我们深刻全面地认识了苏绣,绣娘针下的江南不同于画家笔下,透着深邃内敛的古典美,浸润着文明生活的美好与精致,用一针一线绣制出的小桥流水人家,无不流露出江南最美的景致。
紧接着我们跟随导师拜访了向红秀府的创始人,老师跟我们亲切交流,给我们讲解了苏绣多种针法的不同运用。我们有幸欣赏了整套苏绣霓裳,它的炫目华彩,染浸在绣制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饰物既融入了对“生活”切入“当下”的美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绣老师以针带笔,以线代色绣出美妙绝伦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丝光的艺术效果让人不禁惊叹!
苏州博物馆
10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共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基本陈列。在这里我们学习到了多种非遗技艺的悠久历史,并把这些工艺的技巧学习、弘扬传承下去。
苏州博物馆中还有朱炳仁的铜艺展,我国的铜文化已经有久远的五千多年,从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公元前3000年的三星堆时光拨开尘土,一尊尊青铜器灿然问世,伴随着礼仪制度的分崩离析古老的青铜时代也渐渐衰落。
朱炳伦将铜运用地淋漓尽致,他让铜脱离范模,从此迈入自由流淌的海洋。他利用了铜材料进行了多次不同的实验,使其拥有多达几十种不同的质感与形状。
苏州博物馆也向我们陈列了一系列的木雕,施冬妹将木雕和各个历史故事结合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古代人们生活的场景赫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苏州园林—拙政园
10月11日中午,我们观赏了拙政园。苏州园林有“名园之冠”的美称,初秋时节,秋高气爽,是观赏园林的最佳时节。一进入到拙政园像进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荷叶林立,绿意盎然,鸳鸯戏水,桂花飘香,回廊起伏,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拙政园的整个环境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苏州本色美术馆
10月11日下午3点我们观赏了卜烨的展览,我们看到了她对中国独立动画与数字艺术的深远影响。宇宙星空为她温柔点亮,她平视人、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她所展现的景象不仅是对于她童年中国记忆的参考,也是对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情感和社会景观的反映。
金鸡湖美术馆
管怀宾—《无人界》
10月12日上午我们参观了管怀宾《无人界》的作品展。管怀宾所创作的作品中,物有的时候是物质,有时是意象,有时又是符号,这些都远超出了视觉的范畴。“无人界”实际是他多年持续不断的一项工程,或者说一项总在进行中的工作计划。
蔡霞明老师的工作室
下午,我们还走访了蔡霞明老师的工作室,蔡老师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缂丝的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蔡老师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工作,向前辈莫忠瑛、李才福学习缂丝技艺,随后又跟随缂丝第一人王金山大师学习缂丝技术,至今从事缂丝织造技艺已有三十余年。从蔡老师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她对缂丝工艺的探索,并能感受到她对于缂丝工艺的热爱。
盛风苏扇
参观完蔡老师的工作室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盛风苏扇参观。盛风苏扇是是以盛风女士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团队。我们了解到一根竹或一段木要经过选料、削边、打磨、扇骨成形、泡水定形、修整、磨平、烫钉、烘烤定型、捆绑定型等数十道工艺的锤炼后,才能成为苏扇。苏扇的造型需要反复的修整定型。刺绣、书画、雕刻、缂丝等等都可以与苏扇完美融合。71年出生的盛春,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下她与传统手工艺的结从95年学习制扇开始,至今已有多年。这是独属于盛春的领域,在苏扇中她找寻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境界,从而使得盛风苏扇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0月13日第二站·上海
上海玻璃博物馆
(宋冬:退火不退火 尹秀珍:涟漪应力)
10月13日一早我们来到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呈现宋冬、尹秀珍双个展,这也是两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首先看到宋冬的作品,仿佛形式单一,但是每一个的色彩从作品每一个角度的观察,都呈现不一样的效果,色彩的丰富,与传统意义上做出来的玻璃艺术品有很大的不同,以及作品的摆放和布展的用心,置身其中都觉得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奇妙的空间,一个虚拟不现实的空间,如果只有自己身在其中,很难感受到是现实还是虚拟。
尹秀珍个展《涟漪应力》关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经验和微妙感受,同时对材料提出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涟漪应力》不仅是一个展览,实则是一个个生命记忆的载体。极大体量作品的《大喇叭》与《潜喉》色彩独特,该色彩是由尹秀珍独创的“修真粉”,置于内外墙肉感十足的作品将空间变成了有机的生命体。作品《泪器》中每件玻璃器相差一公分,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组,在此静默空间中思考、冥想甚至哭泣。作品《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邀请了108位参与者留下“一口气”与收集来他人衣服相结合安置在原本建筑的通风口中。展览同名作品《涟漪应力》展现了不同的力相互作用、角力,哪怕表面波澜不惊,水底之下都是激烈碰撞形成了全新的生命图景和精神交汇,并终将不可遏制地在水面之上绽放。
龙美术馆
10月14日,我们来到了龙美术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冈瑟 •弗格作品展。
冈瑟 •弗格作为战后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之其一,他的助手迈克尓·内夫在开幕式上说到:“ 弗格非常具有盛名的是其抽象画作、概念性的画作,我也希望中国观众能够了解弗格,了解他是战后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抽象艺术家之一。”这次展出的一系列以黑白灰红四种颜色的不对称棋盘格为主题的作品,这一批作品与艺术家原本最早创作的网格绘画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他的灵感来自于防尘罩,在他的画面中更表现为不规则性。像是童趣的简单笔划,但呈现效果却是一幅幅艺术品。
浦东美术馆
我们在上海看到了许多展览,其中浦东美术馆使我们印象深刻。
徐冰——引力剧场
刚刚踏入浦东美术馆,强烈的巨物感迎面袭来,徐冰的展览引力剧场,一个巨大的英文方块字的“文字漩涡”跃然眼前。遮天蔽日的“英文方块字”宛若依附于一张硕网之上,而“网”的重心处随着地心引力作用逐渐坠向地面,英文方块字也似随之簌簌落下。布展过程中,1600个铝合金制造的英文方块字被逐一固定在巨大的、旋涡状的钢丝结构之上,作品的整体架构随着搭建过程不断升高,好似在空间中逐渐生长。徐冰把二维的文字在三维空间中“拉伸”,被“拉伸”的文字发生变形,最底部的文字经过“拉伸”后高度超过四米。
这件作品并不是被简单的“放置”于一个巨大空间当中。浦东美术馆中央展厅所提供的特殊可能性及限制性都被调动起来,我也只能看到背面的文字,加之其在空间中的拉伸与交叠,便无法辨识文字内容。即使反转的文字在镜像空间中得到修正,变得可以阅读,而身处其间的观者,却始终无法看到作品全貌。随着楼层的升高,装置与美术馆空间的配合似乎又呈现出戏剧般的诱导性,变形的文字在观看视角的改变中趋近正常,愈发刺激着观者想要从正面完整阅读文本的欲望。
他说,“原点透视法的有效,来自于自然人的视线不能转弯的局限性,而此刻,这种局限性本身成为一种‘材料’,被使用在作品中。透视法是描述世界的一种语言,它如同所有的语言,成为我们的思维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我们的思维也由各种语言所塑造,它必定带有盲点。”
另外,浦东美术馆2023年秋季大展“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 1988-2023)”于9月2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作品囊括了曾梵志的早期习作、集中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具系列”、自2000年起创作的“抽象风景系列”,以及贯穿艺术家整个职业生涯的静物与肖像实践。观众将有机会深入探索这些作品,洞察艺术家长期以来在取材、构图、笔触和色彩构成等绘画各个环节的思考和实验,同时窥见其个人趣味和观察视角。 展览“过往与此刻”占据了浦东美术馆的一层与三层空间。整体以曾梵志不同阶段的创作为基础进行划分,但又充分考虑到绘画这一媒介与观众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奇妙互动效应。
展览向上衔接至美术馆三层空间,以更多样化的视角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了艺术家此后的创作。第艺术家将时间流经自身的体验呈现在画布上,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虚空画”的悠久历史中,每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的方式都不一样,笔触很大胆,而且配色细看,每一部分的颜色都由各种似乎不接近的颜色组成,但远看又是一副完整作品,令人唏嘘,很喜欢他的技法,而自己有很难琢磨透,只能远处欣赏他的宏伟磅礴。
10月16日最后一站·杭州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10月16日下午,我们前往了杭州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参观学习。瓷——CHINA,是器物、是商品、是工艺、是艺术,是中国的名字,也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此次展览主题Blanc de Chine——中国白,是法国人对中国白瓷的由衷赞美。千年前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点泉州,一路踏浪前行,沿着海上瓷路,为世界带去了中华瓷艺的静美与仁善,将属于东方中国的审美带到了世界的舞台。陶瓷的永恒与脆弱、高贵与质朴,也正如一体两面,迎合当下度过不安恐慌并期盼与世界与未来建立更深切更稳定的联系的后疫情时代的美好希冀。
作为陶瓷艺术领域的一项国际性赛事,“中国白”试图消除隔阂,反思当下,跨越东西文化的历史殊途和语境差异,使公众以当下视角重新审视源于中国审美的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家的手中融合东西与未来的全新可能。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艺术陶瓷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为我们学习陶瓷工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奥古丝汀娜“沉醉异域”
“中国白”展览之后,我们前往了下一个展览“沉醉异域”,“沉醉异域”集中展出奥古丝汀娜三年来的30件作品和两件艺术装置,通过色彩丰富和富有节奏感的图像,展示“人们在自然界中作为入侵者和整合者的角色”的探索。
本系列作品通过多个角度连接主题,人们时刻对环境的操纵被描绘在错综复杂的图案中,从而变奏出花样图腾和壁纸排列。艺术家以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独特视角的重组,碰撞出一种自我的艺术思维和创作路径。在创作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当代艺术更多是一种体验,一种对自身及外部世界认知的感应,艺术家用创造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为观众找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帮助观众用另外一种独特视角来看待世界。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品展
在“沉醉异域”展馆旁边展出着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品展。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我们大家都很熟知了,在网见过很多他的作品,但是当我们亲身投入到展览现场,他的作品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Gustav Klimt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又译古斯塔夫·克里姆,生于维也纳,是一位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也是所谓维也纳文化圈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画作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装饰花纹,并在画作中大量使用性爱主题。
跨越黄金时代的艺术革命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也纳画坛中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Gustav Klimt(克里姆特)崭露头角。他的作品不仅颠覆了维也纳分离派艺术的传统,更对当时的艺术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从脍炙人口的《吻》到引人深思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二世肖像》,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他对社会、爱情与死亡的独特见解。
中国美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10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中国美院民俗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掩映在山间的房子,“负建筑”的理念让庞大的博物馆体量消弭在自然中。整个空间由坡道连绵而上,没有隔断。外立面采用了和屋顶材料相同的小青瓦,不锈钢索铆固的瓦片在遮阳同时还让内外景色连为一体,互相借景,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展馆里作品丰富,多为工艺美术作品,由3D打印、手工艺、漆艺、纤维、玻璃、陶瓷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在中国美院民俗艺术博物馆中,有一个特殊的展览,“红色光影”即“红色皮影展”,令我们印象深刻,中国现代皮影研究专题展主要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皮影展览书籍展览 民国时期的书籍、年画等作品展览。展览记录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皮影戏发展的历史。留存于世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红色皮影”实物数量较少,其造型相对于传统皮影显得单一,且大部分皮影制作简单、粗糙,不能称之为艺术品;但是红色皮影的意义不在于其工艺,在于它带有的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一种历史的符号;在于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转型中蕴含着的革新精神;“红色皮影”是先辈们推陈出新的实证。
观看皮影戏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希望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
浙江美术馆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浙江美术馆,在这里展出了亚运竞技主题数字艺术展和张小黎老师的照见唐怀瑟之门主题展览,首先我们看的是亚运竞技主题数字艺术展,知识是永远无法储存完备的,互联网概念创始人约瑟夫·利克莱德提出“人机共生”这一概念。人类只需要设定标准、目标等程序,剩下的交由计算机完成即可。但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逐渐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将会有异化机器反噬的风险,智能机器作为人类自身的镜像存在进入开拓性博弈,超越于人机交互的终极境界。
在这个展览中有许多可以和观者产生互动的装置作品,同学们纷纷参与了进去。
照见唐怀瑟之门,张小黎老师的装在盒子里的山水园林,几何线条的山水构成令人沉迷,工笔的细腻之间透露出一种蒙太奇式的幽默。她的创作体现了对笔墨语言的理解,善于淡积墨和色彩的层层管造,呈现出可贵的品味与能力。她以雅致的笔法,沉静的气息,从当代的视角去呈现《界》《小世界》,与她生物学学习的经历关系密切,很像实验室或珍奇屋。
这次毕业考察之行,使我们感触颇深,在艺术品中我们发现,艺术家们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或流行产品结合进行创作,且作品各有不同的韵味,使我们启发甚大,什么是新?什么是老?我们又是否可以做到又新又老?我们应当在传承中回归,在融合中创新,以古为今用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接点,从而探索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设计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