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系本科国际课程—《材料感知与语言转换》课程纪实

2021-11-28

前言

艺术创作是运用内在感知与自我主体价值的交互去重建隐形的精神实体,并以此形成的思维脉络所产生的视觉感知不断地与世界发生着交融。因此,材料语言的转换和形式的传达方式就成了艺术家作品中重要的使用介质。本次课程的构想和设计正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一薄弱环节而设置的教学项目。

今天,公共艺术系2020级的学子们在经历四周《材料感知与语言转换》的课程之后,以亢奋和忐忑的心境,将他们的文本书写、视、触、听和文字图像转换的实验过程,以文档和不同阶段的转换图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确切地说,同学们经历了从惯性的“外象写实和造型”思维模式转向为“内在感知的图像建模”的思维逻辑以及语汇转换的课程推演。他们从困顿交织到开启思维转换,从迷茫中清扫蒙尘的天性,探索并试图建立个体的抽象思维、转化方式和语汇法则。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他们用自身的体验与观众共同分享的一次探索性展示。这不仅仅是在学习与实践中方法论的重新梳理,也是在教学思维模式的实验性调整。对学子们而言,他们不但需要对过往的经验、艺术视角和思维逻辑进行重审,更意味着是对原有的艺术感知和自我认知的二次建构。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探究过程,并要不断地与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自我的抗衡。所以,在课程结束之后持续不断地推进,才是通往成熟艺术家的必要路径。

只有博学才有思想,只有磨砺,才能目光敏锐。

孙海力

课程概况


本课程通过讲授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感知方式及转化途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将个体感知系统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及历史、文字、传媒、行为等感知方式转换成艺术语汇表达相应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课程的焦点是放在个体创作思维的方法论和语言转换上,放在个体原创的根源因素的挖掘、梳理、整合上。放在视觉节奏、碎片化、唤醒、价值转移和规模的变化上。将个体的感官的感知系统,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通过历史和当下的文字、传媒,行为转换成艺术词汇、语言,转换成个体对某种课题(project)对应的语言和表现方式。通过感知去捕捉与主题相关的物体(objects)和元素(elements)。去寻找对应的介质、材料。并将他们转换成色块、线条、体积,转换成物体、或物体并置的能量。让他们在平面、空间发挥个体表现魅力。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对未来学生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艺术处理对视觉信息进入自身的内在逻辑系统和独立词汇和语法,去处理社会生态所关注的焦点,处理一张图片,一段影像,一种声音,一段文字等。课程将进入视觉’触摸、倾听和动作进行描绘和三维空间练习。通过所有这些练习,培养学生转换成有效语汇和材料运用能力。

教学目的

通过多元的理论知识及感性与理性的不同表达,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知与捕捉使同学们对不同属性的材料进行加工,解读,深度挖掘其内在所遮蔽的信息。去探索与其相对应的媒介,并将它们转换成符号、字符、体积、形状等抽象的不具体的形态。让他们在一张二维平面的画布上发挥个体的魅力。通过这种方法学习,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的创作时,生出更多的触角,触及更多的元素,去更加独立的处理社会当下的焦点,反应社会的焦点。

1. 视觉感知感性转换

2.视觉感知理性转换

3.触觉转换

4.声音感知转换

5文字与语言转换

6.名作转换

7.声音转换

8.新闻转换

课程小结

本月以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使同学们对于材料的转换以及绘画语言的表达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该课程通过哲学、符号学、象征主义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使同学们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统一事物,使其对同一件作品的认知、作品本身及时代社会背景下表现出的含义进行多元的探讨。

在孙老师的指引与启迪下,同学们对不同形式的艺术逐渐产生了全新的诠释:从对于作品中表层的构图、色彩、平衡上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对于作品语言中符号的,图像的剖析和解读。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对同一个观念立意进行阐述……

学生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充分接触了当代艺术家创作思路脉络与材料应用转换,明显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和后期创作更上了一层台阶。通过反复的实践逐渐能够把握多元艺术背后所隐藏的形式感、观念性背后,随之而来的审美敏感度,同时美学概念的提升与哲学体系的架构也在进一步完善。

课程的注重点其实并不完全是在材料语言的转换上,而是启迪学生观念语言的一次重新建构。无论是学生对自身艺术形式的摸索,还是就精神领域的探索来说,”具象“与”抽象“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是以何种内容,何种方式,在创作中二者皆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课程体会

在我没接触艺术之前,我完全不能理解艺术是为了什么,是想表达什么,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通过这次的课程了解到,我们为什么要做艺术,我们做艺术的目的。绘画这个东西可能对于3个月前的我来说,它只是对于一个东西的描述,就像是照相机,看形画的准不准,调子舒不舒服,空间感强与否,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自身精神的介入,而且它也不单单是描绘一个事物,也不是固守同一种思想,他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对于我们自己去感知世界,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和我们自己的感情介入去创造我们的作品。有了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更好的去表达画面带给读者的力量。

20级公共艺术周建翔

课程开始的时候还不明白究竟要学些什么,脑子里也以为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混沌着,难以消化,因此去读了老师推荐的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读了一些章节之后我明白了,我们究竟需要怎么做,就像康定斯基在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去绘画或制作作品去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也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人潜意识里的情感,一件好的作品绝对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样即赋予作品生命又是作者感情的一种传达,我们的绘画等艺术创作不在拘泥于传统的固有模式,创新艺术形式是我们新一代应该去探索的方向。

学习的过程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比喻的那样,他们建造了一艘船,把我们装在船上,方向由我们自己掌握,要去那个方向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是一旦我们上了这艘船之后在想回到原来的岸边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老师帮我们打破了我们以技巧为主的绘画表达方式,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如何好,而是这件作品里“我”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我究竟是单纯的对于客观事物的临摹写照还是赋予了作品感情,做这件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完成作业了,而是对于本我的一种挖掘与表达。

再次感谢孙老师与郝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将我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让我看见了艺术的多样形式以及艺术真正的魅力所在。

20级公共艺术方静静

上完这堂课后,愈发的觉得以前不懂绘画,只是在客观地描摹。绘画绝不是简单地“描”,而是一种内心思想的表达。同时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形式和色彩的运用,总有人会觉得技术的高超会阻碍表达。但是就如开头说的,只要服从内心、表达内在,技术就不会令人讨厌。通过这堂课,我了解了艺术的目的、更“高深”的运用,感触颇深。

20级公共艺术王恒晟

从声音到画面的转换,对我来说是较为深刻的,我对于所画出的图像感到吃惊。最开始时,我感到很痛苦,我不明白在干什么?我内心一直很抗拒,后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干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很困惑,我在逃避,让我有感觉的做声音训练的时候,我看着我画的东西很满意,一种类似于符号乱涂乱画一样的东西。现在对于写实或是技法上的东西,好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想法、思想。我明白我的眼光陈旧,对事物的看法很狭隘,对于新事物或是不确定的事物的包容性不强,我突然意识到之前我太过关注于绘画技法上的表现,而没有想到,思想内心深处的东西。课程直到现在,我依然很茫然,但相比之前有所改变。我想要去的方向好像清晰了一些。

20级公共艺术邵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9-8822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