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TFEP公共艺术项目创作(阶段一)
授课时间:2021年3月29日至5月7日
授课班级:2018级公共艺术1、2班
教师团队:孙海力(英国)、王檬檬、张媛邨、郝兆圆、李靖康、姚浩澜、冯玉淑芸
课程总述
《公共艺术项目创作》是本专业确立“社会参与型”、“项目型”、 “实践型”发展方向后,教学与实践的一次直接对话,也是2018级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恢复线下教学后的一次“边界开拓”式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公共艺术项目创作全流程的操作路径,尤其是西安三五一一文创科技园实体创作空间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空间把握、观念置换、方案表达、落地呈现等要素的重审和梳理,推动了学生对于公共空间中美学介入的建构。
第一阶段课程自2021年3月29日至5月7日,为期39天。通过前期调研,思维发散、课堂讨论、方案绘制等课程环节,最终呈现出48组方案,并在结课汇报当天展出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1组方案,受到甲方及项目负责人的一致好评。
教学目的与重点
公共艺术项目创作是我系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理论结合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艺术的概念、历史、功能、特质、类型、形式、创作方法及流程,梳理公共艺术项目与空间场域的关系,明确公共艺术项目创作的功能与特质,拓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并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公共艺术的前沿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创作中涉及的生态特征、美学价值、功能作用、环境协调等方面的深度思考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点。
叁伍壹壹TFEP背景介绍
叁伍壹壹TFEP原址曾是西北最大的军需毛巾厂,这些包豪斯风格的老厂房,正在蝶变为兼具社区营造、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的商业空间,并将成为西安最独特的商业中心。叁伍壹壹TFEP通过对工业遗产建筑的活化设计与更新再造,创建一个基于社区服务为主,融合生活配套服务与文化体验空间的复合型社区商业。
外专教师简介
孙海力(英籍):
当代艺术家,生于四川渠县。旅居英国二十多年回国后成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和川音美院特聘教授,并在这些美院建立实验艺术工作坊从事教学。在中西方学习、创作、教学的经历让他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个人经历:
1960年生于四川
1984年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留校执教
1987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班进修学习
1992年应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参展邀请
1992- 2017定居英国,职业艺术家
2008年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敦艺术学院硕士
2016年聘为西南大学客座教授,美术学院硕士导师教授“当代艺术实验课程”
2017年受聘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教
2018年受聘西安美术学院外教教学项目
2020年11月20日于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成立“孙海力教授外专工作室”
项目创作过程
教师授课与现场调研
孙海力教授为同学们讲授理论课
现场调研及方案讨论
部分方案展示
方案名称:《“市井”计划》
作者: 栗千言
方案简介:作品以插画的形式,图案来源于三五一一园区本身独特历史文化与80年代老厂区工人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色彩采用当代时尚潮流元素并结合前期关于群众对色彩喜好的调研,两者结合,展开设计;以连环画的手法,鲜活的色彩,向观者讲述这里80年代的情感与记忆...
材质:铁、环保油漆、抗氧剂、光稳定剂、透明保护漆。
方案名称:《3511站》
作者:王若曦
方案简介:《3511站》的表现形式为交互式公共座椅,造型来源于车站,点位选择在3511园区主入口东侧,设置一个曾经存在过又消失的“3511站”,代表着曾经的3511厂站的时代记忆。
材质:夹胶玻璃,耐力板,阳光板,铝塑板,镀锌板,LED灯等。
方案名称:《重播》
作者:谢雨泓 邵琪 王祎
方案简介:这个工厂虽然保留了很多以前工厂的元素 ,但这些元素并不鲜活,3511工厂本来是一个历史文化背景很浓厚的地方,但来游玩的顾客并不能通过这些来了解到工厂的背景 所以我们想把真实鲜活的过往重现给大家。我们想呈现的内容就是以3511工厂工人的真实故事为主的声音装置。
材质:综合材料。
方案名称:《卧游》
作者:乔诗淇
方案简介:作品是由“卧游”一词展开,提取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中古典美的元素,运用当代灯光装置去阐释传统美,并将这种古典典范之美植入到以前带有强烈工业风的生态环境里。构成了当代视觉特有的美学式再造景观。
材质:彩色有机玻璃灯管。
方案名称:《无界》
作者:梁露珊
方案简介:根据项目创作空间,采用色彩与材料的对比,打破环境原来的单调风格,为园区注入灵性和烂漫气息,创作旋转式格栅,加强受众与环境的互动性和融入程度。
材质:亚克力板。
方案名称:《风场》
作者:张可心
方案简介:作品将3511定义为了某种意义的风场。作品主要描述的是空间风场,描述了风场与风场中物体的关系, 我们所处的时代如同一个一级风场。风场即风力的中心。风场的中心即代表着3511的回忆,历史的集中,从设计上我们用钢化材料主要表现布料的柔软与韧性,外柔内刚的特性,呈现其在风场作用下3511毛巾的形态。风场将一切席卷至此,毛巾让风场有了形态,随着涌动的气流浮动。
材质:钢化玻璃。
方案名称:《MOMO》
作者:何磊
方案简介:作品通过蓬勃的生命力,暗示新时代的产物,表达 工厂由过去到未来的状态,是一种正在发展的阶段也是对未来无限期待的新生象征。
材质:亚克力、透明硅胶。
方案名称:《视限》
作者:郭添瑞
方案简介:介于儿童身高,模拟了他(她)们视线做的一款儿童互动性装置。依附于围栏(或墙体上),由不同形态彩色几何体组成。每个围栏上对应有三对视口。两个视口为一组。每组视口,左边视口为正常景象,右边则是万花筒中呈现景象并进行对比。每对视口都是此起彼伏,儿童可以选择躺着,蹲着,趴着或是坐着随心所欲去观察。并且夜间会有万花筒灯投影到地面或是墙上,可以起到照明装饰作用。
材质:松木,硅胶,塑料,玻璃。
方案名称:《声音注视空间》
作者:张相龙和乐队
方案简介:为三五一一厂区构建一套声音系统,为选取出的空间制作一段音乐。不同空间的音乐根据所在空间的属性会有所变化。每个空间的音乐同时播放,和场景内原有的音乐产生互动,让整个厂区形成一首完整的音乐。尝试用听觉来认知空间,为盲人提供帮助。
材质:声音
课程成果汇报
结课点评
李晓刚(三五一一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
今天听了这么多的同学们讲的方案,我非常认真的听完了,同学们的作品不管是从方案构思、从娱乐性、参与性、从声光效果,包括科技元素的加入,都非常好。我觉得艺术是没有标准的,但让人感受到美是首要的,而且我觉得在座的同学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很优秀,对于此次项目,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许内涵比形式更重要。这些作品放入到受众中一看,让人充满想法,联系记忆与故事,这是最好的,这需要把当下历史和现代与艺术做一个更好的融合,需要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郭博策 ( TFEP叁伍壹壹投资运营方执行总经理)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分享,给我提供了很多不同视角,我们在去做社区服务,做城市更新他是一个有温度的,是一个有浪漫的事情,今天的方案有些是艺术性的有些是可以直接落地的,总体来说收获非常多,非常开心!
宋群 (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者,艺术家,设计师)
虽然参加过美院很多实际项目和课程的结课,但这次感受很深,这次作业的水准很高,首先这次作业的落地性很强,不是天马行空的东西;第二是在地性很强,与三五一一厂的历史、记忆、现状有非常强的关联;最后是作品的艺术性很强,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是与人心有关的,能听到、看到、更能触动到观众,哪怕这些触动是非常微小的。这些作业的水准很高,希望同学们的作品能持续与厂区发生关联,真正在厂区落地。
孙海力(教授)
本次公共艺术系本科18级课程《公共艺术项目创作》第一阶段的教学在艰辛的推进中结束了,最后的呈现状态比我预想的好了许多。这当然与我们教学小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都非常尽责敬业。同时,也与同学们在后期的深入调研和创意的发挥相关。公共艺术系这次的“TFEP项目创作”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课程实践。其经验和价值我相信在未来对教学上将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它突破了传统范式性教学的藩篱,把“边界”延伸至城市发展的社区项目之中。这种理念上的活性对公共艺术在专业上的拓展赋予了无限可能,提供给学生社会介入的机遇。这是一次教学与社会平台对接的一次非常良好实践。
王檬檬(教授,公共艺术系系主任)
首先对同学们课程成果表示肯定,对教学团队的付出表示感谢。此次课程是我系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尝试,是“项目型、实践型、社会介入型”公共艺术专业定位的具体体现。我们想教给同学们的不仅是如何创作,而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以及公共艺术与人、与城市、与社会的全方位关系。希望同学们在第二阶段教学中继续推进方案,进一步提高方案的可实现性。同时,也对公共艺术专业提出更高期望,为将公共艺术专业建设为国家级一流专业而努力。
教师团队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