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Phase
第一期
简介
时间 Time |
2018年12月7日16点 12.7,4PM. |
地点 Place |
西安美术学院3号教学楼5楼会议室 No.3TeachingBuilding, Conference room,5th floor. |
主题 Topic |
读书分享 Reading sharing |
分享会主要流程 Main Process |
由主讲老师介绍本次分享会主题、分享书籍 并与同学们互动 Introduction to topics, sharing books,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
主讲人/王风华 副教授
主要内容
一
分享会主题
王风华老师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年龄、读书的方法、以及“我的读书体会”这四项问题与学生进行解答与探讨。
王老师用对话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对读书这一门学问的独到见解。首先,“读书就是启智,是认知世界的途径之一,我们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实自己的视觉阅历”是老师对为什么要读书做出的回答。王老师认为,我们要通过阅读启智,去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要对事物抱有怀疑质疑的态度,要有活跃的思想,要有思辨的能力,要有进行求证的精神,在求证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
王风华副教授
虽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也是如此,并不怕晚,但是王老师认为,还是有一个适合读书的黄金年龄。不同时间读的书不一样,读同一本书的时间不同,收获也不同。人从高中到研究生这一阶段的时间便是老师所认为的读书黄金年龄。小学初中我们大多数读的是杂书,即便是名著大家的文章也是读的一知半解摸不着头脑,对世界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而高中不仅是思辨能力建立的阶段,也是记忆力巅峰时期,精力也比较旺盛,对知识渴望与探索充满了激情。
王老师认为读书的方法是就书而言,就人而言的。不同的书需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不同的人读书方法也不同,并没有一个精准的阅读方法。但就老师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分类,有四种:概读、精读、研读、联读。概读顾名思义是概括的阅读,现代生活时间紧凑,时间较为碎片化。好比飞机晚点时的等待时,不允许我们在机场书店慢慢品一本书,这时我们便要用概读这一方法来利用这个碎片时间。粗略阅读时,题目,目录,作者简介这三项是必读的,指不定你在读内容时就被其吸引,这时就要马上把书名记下,回头买一本好好品读。精读就是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的一字一句阅读,需平心,静气,做阅读笔记。而研读是更深层次的精读,将其类似的书也通读一遍,研究比较。而联读便是联系的阅读,建立起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作品与作者间的联系。
读书体会这一问题让王老师想起了当初自己养成阅读习惯的原因:虚荣心作怪。老师非常坦然地笑谈了学生时代的自己那一点点的虚荣心。没错,当大家都在热乎的讨论晚饭该吃什么待会去哪玩的时候,你却在与同学高谈康德或尼采的哲学思想,这个高度一下就拉开了,在同龄人之间,在青春期,如果是因为那一点点虚荣心而迸发出对知识的渴求,不也是件好事吗。
二
推荐书籍
「启智」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2: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3:伏尔泰《哲学通信》《形而上学》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5:卢梭《社会契约论》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8: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9: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
10:《中国哲学史》
「历史、文学与传记」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3:夏目漱石《我是猫》
4:罗曼罗兰《巨人传》
5: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7: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8:李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9:梭罗《瓦尔登湖》
10:岳南《风雪定陵》
11: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的世界》
1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13:长江文艺出版社《里尔克诗选》
14: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
「专业书」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艺术的精神》
2: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艺术与错觉》
3:可耐儿《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
4:村上隆《艺术战斗论》《艺术创业论》
三
提问讨论
「问题一:我们应该或者是可以阅读一些对心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的书籍吗?』
王老师回答:我认为可以阅读,并且我们(指学生)已经到了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年龄,就好比说你读了一本比较压抑的书,有犯罪内容的描写你总不可能去犯罪吧。你需要的只是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不能被控制住,要走出来。
『问题二: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王老师回答:我认为国内的艺术教育教的是技法,表现的是生活,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国外更多的是启智,表现的是生命本质的东西。
『问题三:我在读完一本书后所产生的感悟与下一本读的书产生了冲突该怎么办?』
王老师回答:我冒犯一下,这可能说明你平时的阅读毕竟少,还不能找到一个阅读感觉的规律。这时候我认为做批注和读书笔记是最有效的,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做大量笔记和批注,第二遍感悟又不一样,第三遍再看看自己做的读书笔记,反反复复待着疑问,经常反问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问题四:我们可以从影视剧里了解到像书籍上那样的知识内容吗?影视剧与书籍有何区别呢?』
王老师回答:我认为影视剧的效果往往没有直接阅读书籍来的好。因为影视剧是二次创作,是承载在原著之上的。如果你只看电影往往会被演员,场景所限制,就好比我看了影视版的《红楼梦》,啊,原来林黛玉是那个样子的,贾府是长这样的,我看了《哈姆莱特》,原来主人公是那样子的,种种都是被限制了。原著就不一样,文字令你有想象空间,它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是不被限制的,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同学们认真地听
Second Phase
第二期
简介
时间 Time |
2018年11月30日13点 11.30, 1PM. |
地点 Place |
西安美术学院3号教学楼5楼会议室 No.3TeachingBuilding, Conference room,5th floor. |
主题 Topic |
公共艺术知识经验分享 Public ar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sharing. |
分享会主要流程 Main Process |
由主讲老师介绍本次分享会主题,以及展示成果. Introduction to topics, show results. |
主讲人/李靖康
主要内容:莫干山再行动
11月末的莫干山,风清气爽,秋意正浓。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乡村重塑 莫干山再行动——莫干山公共艺术计划·秋季行动”开幕活动在莫干山镇筏头老街的公共艺术创意园拉开帷幕,上海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代表、民宿代表及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欢聚一堂。
李老师说,做公共艺术,主观性是来自于形式,而客观性是来自于通过作品对象的角度来创作作品。于他而言,找到这个角度的方式是成为莫干山的一员,这一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让他成为莫干山的乡民,但是莫干山乡民的热情好客足以弥补这一点。
“跳舞的阿姨会给我塞冬枣,隔壁家的奶奶会邀请我去她们家吃饭,还有人会担心我一个人走夜路不安全,坚持要送我回家。创作,是基于这些善良的人们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我们在做创作,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也同样影响着这些莫干山乡民。”
交流:学生提问
「问题一:对于公共艺术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专业课的重要性在哪?」
李老师回答:“我校大一在造型基础部上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改变考前班绘画方式的很重要的阶段,同学们所绘画的东西不再像从前一样受很多外界的限制,而是发自内心的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绘画技术向艺术思想转变的重要课程。包括我们大一所接触的文化课内容,都是非常有必要,它充实我们思想,提高我们的审美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
「问题二:莫干山再行动中的作品能被当地村民接受多少,公共艺术的作品受众到底有谁?」
李老师回答:“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肯定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创作者要保证的是作品中要透露出生命力。莫干山再行动的作品,让村民感受到作品所用的材料以及表现的主题,其实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至于作品能被村民们理解多少,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艺术并不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去做的。”
“莫干山再行动”作品的视频剪辑
李靖康老师
若有所思的同学们
师生合照
公共艺术系宣传部
编辑:许瑶
文字:罗雨涵 栗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