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传承"工程 | “非遗乡集 匠心传承 ”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一) 鱼化泥叫叫

2024-05-17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我系双传承实践工程,充分挖掘专业相关特色活动对主课堂的延伸补充作用,推进第二课堂育人功能,514日,我系邀请了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创始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杨帆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鱼化泥叫叫浸润课堂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深刻体会非遗文化魅力。

活动伊始,我系党总支书记赵莉结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围绕我系双传承实践工程、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培训等方面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希望这类和我们工艺美术专业紧密关联的活动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发扬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随后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杨帆老师,对杨帆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课堂上,杨帆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鱼化泥叫叫的历史传承、文化寓意以及独特的制作技艺。泥叫叫,又称娃娃哨。相传清末年间,鱼化寨东围墙村有两位老者乐善好施,制作娃娃哨给村上的孩子们,让孩子们都有娃娃哨玩耍吹唱,泥叫叫成为当时孩子们珍贵的玩具。

杨老师带来了他精心制作的鱼化泥叫叫作品,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展示了鱼化泥叫叫的艺术价值,更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同学们讲述了鱼化泥叫叫从选材、和泥、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不易和独特魅力。

听完精彩课堂后便开始了沉浸式体验环节,杨老师用熟练的技艺为同学们示范和讲解,展示了如何将一块泥做成一个泥叫叫,把泥在手中揉搓,形成一个小方块,找到发音处,利用专业的器具在泥块上制作腹腔孔,当哨声吹响的刹那,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在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每位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泥叫叫,泥哨声和笑声在教室起此彼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都是凝聚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是学生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非遗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未来我系将推进非遗浸润课堂活动常态化开展,把本地非遗特色融入浸润课堂中,生动讲好非遗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培养和提升新生代传承人的传承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鱼化泥叫叫小知识

鱼化泥叫叫相传清朝末年,出现年代久远,在鱼化寨东围墙村外的娘娘庙就有制作泥叫叫的传统。每逢农闲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取土做娃娃哨,送到西安城隍庙、八仙庵等地,由挑担小贩穿街走巷叫卖,十分走俏。但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玩具层出不穷,原本走俏的鱼化泥叫叫也逐渐消失在大家眼前,为了让这珍贵的民间艺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被重新挖掘传承。2009年,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被列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9-8822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