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与杂乱》--工艺美术系外教工作坊日记

2019-03-26

聚·集·与·杂·乱

此课题是由来自于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登艺术学院的绘画系主任佐伊.门德尔松博士带领学生进行的关于收集与囤积,聚集与存储的学术讨论以及动手制作。

本次课程,不论是收集与囤积或是聚集与存储

它们互相之间的触碰交叉着不同的领域

可定位为关于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研究:

关于浪费与生态的的文化性研究

关于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调查

关于人类行为与对象之间,浪费与内部空间的社会学研究

在这两周的活动中

老师与学生

一同思考理论与实践

之间的关系

第一周:12月5日(Mon.)至12月7日(Wed.)

12月5日(Mon.)上午

将收集与杂乱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介绍,关注收集事物的推进与无法做到放弃事物这一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制定关于物体属性与收集行为的心理状态的讨论。
 

12月5日

PM
 

当天下午我们去了一个神秘的零售地点——宜家

我们把它当做是一个博物馆去接触它,想象着我们是博物馆的参观者而不是消费者。参观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思考并提一些关于这个系统是如何安排、放置物品,选择材料,及如何给物品贴标签的问题。
 

12月6日(Tues.)上午

进行研讨会,讨论拼贴画。

Zoe展示一些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艺术作品作为案例。其中包括当代艺术家(比如Geoffrey Famer和 Kathryn Spence)的两幅相似作品。库特斯切维特的Merzbau和罗伯特史密斯的帕伦克酒店。

欢乐时刻




12月6日下午

在工作室开始考虑我们博物馆及其内容的设计,决定怎样去收集材料以及用一个下午去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作为研究。

分为四组每组五人,每人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项目的进行,每人也反映出他们的角色特点。

12月7日(Wed.)上午

汇集外出考察资料,分组讨论博物馆的主题和容,和Zoe分享自己所获所得,最终讨论出最佳方案。
 


第二周:12月11日(Sun.)至12月14日(Wed.)

12月11日(Sun.)上午

通过图片以及Zoe的介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收集方式,区别于混乱的,无序的一味的堆积,在脑中构建出自己即将陈列的博物馆的形。在与同伴的沟通交流下,进行博物馆的制作。
 


12月11日下午

在Zoe和郝兆圆老师的指导下,将各自作品推进,随时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注重过程。并在课程期间进行杂志的拼贴画小练习。
 


12月12日(Mon.)上午

了解到储物症患者这一说法,明白怎样去构建我们的博物馆以及什么方式将使自己更好地表达观念。
 

 


12月12日下午

到二手市场去考察,参观了既是二手市场同时又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场所。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店里物品的陈列特点,同时,伙伴之间准备好问题,相互提问,启发思考。

博物馆之旅——参与记录家庭生活,通过叙事的、迷信的、情绪的方式讨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提供给另一个学生一组指令要求他在收集中所要寻找的物件。使用摄影和绘画来“收集”博物馆物品,学生只根据他们所关注到的进行收集.
 


12月13日(Tues.)上午

参与研讨会讨论“囤积”。关于浪费与过度积累在艺术实践中的关系——从Llya Kabakov的一个从不扔掉的东西到TomokoTakahashi的作品。着眼于图形工具用于储物症患者(收藏者)的诊断。并各自继续制作博物馆。不同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下午

不断取舍斟酌中继续跟进,完善自己的创作。
 


12月14日(Wed.)上午

Zoe对每个小组一一做了耐心的引导,同时与郝兆圆老师一同商讨布置展台。

同学们基本完成各自博物馆创作,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最后的调整。
 


12月14日下午
 


布置展馆,嘉宾到场参观

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作品与收获

Zoe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

院系领导也谈了各自的感受

由学生构建的博物馆展示圆满成功
 


通过一个人书架上摆放着什么样的文字

便可以知晓他的生活

而在每一个人的空间中也是如此

在那个只有自己才能进入的空间中

或璀璨如昼,或死寂荒芜

杂乱也好,整洁也罢

我们所能做的仅是将这些表现全部展示而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9-88224396